改造后的漕溪三村。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临近国庆中秋“双节”,倪阿姨迫不及待想要搬“回”漕溪三村的“新”家。
“回家”,是因为她在漕溪新村居住了30多年。
“新家”,则是因为历经一年多的建设施工,9月28日,位于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的漕溪三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正式竣工交付,倪阿姨拿到了新家的钥匙。包括她在内,小区172证居民共同见证了这一“旧房换新颜”的幸福时刻。
这是继康健路341弄7-8号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后,徐汇区又一原拆原建改造案例。
而无论是康健路项目还是漕溪三村,都反映出同一个事实——原拆原建暂时无法规模化“批量推进”,恰恰是因为每一个小区、每一栋居民楼的改造,都受到客观条件约束和居民诉求多样等多方因素影响。
这一次,漕溪三村做对了什么?
倪阿姨在新家。 舒抒 摄
“房子的命运像波浪”
完成拆除重建后,漕溪三村原先低矮的3层楼房被一幢新崛起的8层现代化住宅取代,不仅小区建筑面积扩展至8000余平方米,172证居民更是全部实现“全装修交付”。
记者在现场看到,返还到居民手中的“新家”,每一户都拥有套内独用的厨卫设施和小型阳台,厨房增加了可操作台面,卫生间配齐了三件套,甚至连带有镜面的挂壁式储藏柜也安排妥当。居民套间外,整栋楼两两一组共4部电梯可以解决老年居民的出行难题,“步梯变电梯”的梦想成为现实。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回溯改造前,漕溪三村501号-510号是两幢始建于1966年的3层小梁薄板房,4326平方米的空间内“挤”着172证居民。“一家三代蜗居在10平米的一间房,三户人家合用一个厨房,整栋楼都没有一个卫生间,每天都要去小区对面的公厕倒马桶……”回忆起以前的漕溪三村,倪阿姨感慨万千。
20世纪90年代初,工作单位分配给倪阿姨一家位于漕溪三村的一间16.6平方米的一室户。“一家三口住得并不宽敞,孩子爸爸洗澡时,我要带着女儿到外面闲逛,因为家里面积小,没有厕所和淋雨设备,只能把大浴桶放到房间正中央擦洗。”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样板间。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每逢雨季,“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更是这里的日常。年迈的居民面临爬楼困难,合用厨卫的矛盾越来越频发,加之建筑老化、结构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不少人无奈选择搬离。最后留下的10余户居民只能在“陋室”中期盼改变。
居民袁克荣一家跟倪阿姨一家差不多时间搬进漕溪三村,初见时满天飞的蟑螂、满地乱窜的老鼠和密密麻麻的违章搭建,至今仍令老袁记忆犹新。到20世纪90年代,商品房开放买卖后,老袁一家决定搏一把,在南方商城附近贷款买了新房,改善居住条件,漕溪三村的房子偶尔回来居住。
袁克荣在新家。 舒抒 摄
伴随原住民纷纷“撤离”,迎来更多租客的漕溪三村也曾传出要旧改的“动静”,却始终没有下文。
“这个小区的命运的起伏像波浪。”爱穿绿色碎花裙、有些文艺范儿的倪阿姨这样评价让她“又爱又恨”的漕溪三村。
原拆原建要啃“硬骨头”
同徐汇区近些年很多旧房成套改造项目一样,漕溪三村最新一次“起势”,源自贯穿整个“十四五”的徐汇“三旧”变“三新”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
2024年,徐汇区政府为实现原住居民的优居生活,决定对漕溪三村实施原拆原建。
相较看起来有些“病入膏肓”的物理空间,漕溪三村的改造还面临各种各样的“硬骨头”,包括但不限于承租人不明确、居民人户分离、出租户多、困难群体集中等问题,172证居民梳理出了11类不同的诉求。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楼道。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旧改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漕河泾街道第一时间在漕溪三村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并成立党员先锋队,还派遣了6名精兵强将成立旧房改造专班。
具体的工作法并不鲜见:签约前,摸清居民家庭情况;签约阶段,党员骨干、楼组长和志愿者化身“老娘舅”和“宣讲员”,用“老街坊唠家常”的方式来解读政策,为居民答疑解惑。
“印象中,居委会第一次召集居民提出要原拆原建,我听后感觉很有道理,毕竟这里生活很便捷,能不搬走最好……更重要的是,这次看起来改造可能是真的了!”袁克荣回忆。
签约启动后,漕河泾街道选择在区职能部门的协助下,用“整体联动、分片包干、层层结对、全面推进”的方式,整合区内资源帮助居民化解矛盾,逐项解决漕溪三村承租人不明确、家庭利益分配矛盾、过渡安置等旧房改造中容易遇到的“老大难”问题。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楼道。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居民建议被悉数采纳
“老大难”之所以能迅速攻克,还与居民提出的改造建议被悉心采纳有关联。
首先是南北朝向。记者了解到,初版改造方案,曾保留漕溪三村原先南北朝向都有居民居住的原貌。但改造推进过程中,有居民直言,既然都改造了,能否尽可能让每户居民家中都有充足的光照。
为此,徐汇区房管局、区规资局、漕河泾街道、徐房集团等多次与设计单位研究,积极回应群众对采光与日照的期盼。最终,经过四轮方案优化,创造了“C字形”的建筑结构,将原方案中的朝北户型全部调整为朝东或朝西向,彻底消灭了“采光死角”。
“要不要阳台”也是不少居民关心的重点。
“虽然改造后的大楼4层和6层都有公共晒衣台,可以晾晒被子等大件,但贴身衣裤还是要在家中晾晒。”倪阿姨说,老一辈上海人喜欢在阳光下晒衣服,但之前30多年,她的家中只有一扇朝南的窗户勉强可以晾晒。因而,她“做梦都想有一个能晒衣服的阳台”。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套间。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但略有遗憾的是,因为大楼的实际条件限制,惯常的阳台结构较难实现。
于是,居民们又灵活变通,建议每家的大窗户外都配备一台伸缩式晾衣架。这一折中后的诉求,经由楼组长们一五一十地上报,很快获得设计师和主管部门的积极反馈:采纳增设晾衣架的建议。
这让不少居民感到欣慰:老百姓的诉求切切实实传递到了“对的地方”。甚至,一位曾坚决反对旧房改造的朝北户居民,在看到优化方案后,不仅主动签约,还成了原拆原建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走道。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施工主体有为民情怀
打动居民的不仅有街道和居民区党总支“真心换真心”的工作作风,还有建设单位的为民情怀。
2024年一季度,漕溪三村启动居民外迁;同年6月底,施工方中建科工正式进场;同年9月8日,项目出零;10月28日,新大楼钢结构完成主体封顶,用时仅51天就实现“4天半建造一层”、每层面积在800至1400平方米之间的建设速度,其间还克服了上海去年2次较明显的台风影响。
项目现场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建科工通过引入钢结构装配式体系,使施工现场无需辟出大规模的材料堆场,从而可将扬尘、噪声污染尽降到最低。中建科工还专门成立漕溪三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部党支部,聚焦施工一线,确保各建设节点高效、安全、优质完成。项目部还主动对接周边居民区,邀请楼组长协力搜集居民诉求,优化施工安排,并针对地质和房龄情况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多管齐下守住安全底线。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套间干湿分离厕所。 徐汇区房管局 供图
而今,新落成的漕溪三村建筑主体以纯净白色为基底,层间巧妙点缀从黄色至橙色的彩色渐变图案。居民们乘坐电梯回到全装修的新家,使用独立的厨卫,还能在洒满阳光的窗前感受全新的生活。
眼下,拿到新钥匙的倪阿姨和袁克荣都决定尽快搬回漕溪三村居住。倪阿姨抽签抽到了2楼,袁克荣则从原先居住的1楼“荣升”至5楼。即便楼层有高有低,但居民们对迎接新生活的期待之情却一样高涨。
“我现在天天在购物平台上看家电,新家的空调、洗衣机、电冰箱要一个一个研究,新家还要再稍微装修一下……拿到钥匙就开干!”袁克荣告诉记者。
倪阿姨则对回归漕溪三村便捷的生活无比期待。“这里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可能只需要5分钟!菜场、社区食堂、超市都在几步路的地方,喜欢开车的邻居都决定改坐地铁绿色出行了。”
记者从漕河泾街道获悉股票交易配资,接下来,街道还将继续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居民们的幸福生活还将延续。
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